※本文轉載自30雜誌》4月號(80期)

 

不老騎士 張弘道張陳映美《青春啦啦隊》   導演楊力州

 

GO我們為青春加油!

 

我們是不是可以成為生命中某一個人的啦啦隊?不論是「不老」,或是「青春」……,大聲喊加油加油!

文∣許綠芸   攝影∣陳志亮、關立衡   採訪∣成章瑜、許綠芸   圖片提供∣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後場音像紀錄工作室  特別感謝∣胡同飲集.聚場、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

 

      

 

不老騎士張弘道張陳映美 

75歲、76歲

退休牧師

2007年第一次騎車環島,

13天完成。

 

紀錄片導演

楊力州

42

曾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導演

作品《青春啦啦隊》、《被遺忘的時光》、

《征服北極》、《奇蹟的夏天》……。

 

 

個人的心中,都有一個未達成的夢想,那是「心中的北極」。

心中的北極,常常在青春和不老間徘徊,但誰能走到,沒有年歲的問題,只拼誰有勇氣。

沒有人理解80歲的爺爺奶奶,是什麼勇氣讓他們騎著摩托車,環島一周去看他們心中的台灣;也沒有人能理解,為什麼一個導演要在北極負40度的低溫下,行走600公里,找那個傳說中的北極?

照片裡, 機車上的爺爺奶奶,是張弘道和陳映美,他們是環台「不老騎士」;後面賣力推著機車的年輕人,是紀錄片導演楊力州,近兩年一直在記錄老人議題,沒想到阿公阿嬤的故事,變成了台灣的青春啦啦隊。

生死交關的極地冒險,無法挽回的逝去青春……,恐懼與未知,是青春啦啦隊最大的難題。

2007年,在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協助下,張弘道和陳映美及一群爺爺奶奶,騎著機車,從台中出發,沿西濱到東海岸,花了13天完成機車環島之旅,他們的平均年齡,80歲。

 

也是個「不老」的故事,金馬獎紀錄片導演楊力州,最近為一群高雄的阿公阿嬤拍了一部《青春啦啦隊》,阿嬤穿上短裙,阿公變成健美先生,最後還在高雄世運會表演,令全場歡聲雷動。

他們,是自己生命中的啦啦隊,為自己加油,也為別人加油。

如果要找個「不老」的同義詞,那麼「青春」就是其一。不老的青春,說穿了,只是你能不能克服恐懼,勇敢去追尋你心中的北極。在我們看著電影、廣告,為這些實踐不老青春的阿公阿嬤加油時,他們為理想而奮力的精神,無形中成了我們的啦啦隊,到底要怎麼走到「心中的北極」,以下是他們對談精華摘錄:

 

 

克服恐懼   尋找心中的北極

 

要實踐不老和青春,要先克服「恐懼」。楊力州曾經為了拍攝《征服北極》紀錄片,在攝氏負40度的極地上,行走了600公里;張弘道夫婦騎車環島前,也聽過身邊年輕人擔心他們,年紀太大危險;兩度克服癌症,張陳映美面對過死亡這件事。關於「恐懼」,三人都同意,恐懼,來自「未知」,而不老和青春,有時就是要克服恐懼、追逐夢想,到達心中的北極。

 

楊力州(以下簡稱「楊」):不老跟青春,乍聽之下是不可能的事,不可能是因為「狀態」,可是在「態度」上是可能的,不老騎士用環島的行為,用態度去證實不老跟青春的意義。

張陳映美(以下簡稱「陳」): 印象最深刻,我記得第一次騎到西螺大橋,黃昏,這邊是山,那邊是橋,好漂亮,好安靜。環島其實很遠,但是我沒有想要放棄,也不覺得累。

張弘道(以下簡稱「張」):美麗之島到底有多美麗?這次去了之後終於看到東部的美麗,太美了!這段旅程我看到了我們沒有到過的東部,去看這麼美的風景,所以我強烈希望能再環繞一周,還要邀請更老的朋友。

陳:每一次騎,看到那個路牌說到了哪裡,就很有成就感,感覺好像又突破了一個目標。

講不老和青春,我一直保持好奇心、求知欲、欣賞外界的事物,不會因為年紀就不看或不讀了。電腦我是自學,學英文也是,因為要做英語傳教,接觸很多宣教士,那時我就開始看啊看,開始翻譯,字典愈查愈多,單字量就愈來愈多,聽力也進步了,英文聖經也已經看十幾次了,現在宣教士在查經,我也可以上場去翻譯了。一點一滴,30年的時間。我覺得,老跟不老好像沒有什麼差別,我都過得很開心,身體不可能一樣,但心態是可以不受影響的。

楊:就像你們去環島,我去北極也是很難得的經驗,很多人覺得《征服北極》在講勇氣,可是我覺得,它是一部「面對恐懼」的電影。很多的恐懼來自不理解,比如要在低溫下走1個月,600公里。去之前我一直都在想,去還是不去,我甚至還買了石膏粉(編按:想裝成打石膏逃避)。你打開電視看到北極熊覺得很可愛,如果牠就在你面前,就不可愛了,那是生命交關。

張:她(編按:指妻子張陳映美)那時第一次得到癌症的時候,還笑笑的,第二次得了胃癌,說不去看醫生了,那時我在旁邊照顧她,所有弟兄姊妹來替她禱告,很納悶,到底躺在床上的她是病人,還是旁邊坐著的我?你會看見,雖然面對離開世界這件事,她還是那麼快樂。

楊:我出發前,寫好遺書,飛三十幾個小時,從大飛機換到小飛機,最後下降的時候,外面是白茫茫的雪地。機艙門打開一剎那,北極的寒風整個捲進來, 那時候我選擇就是背起我的裝備、面對,然後把自己的心情、呼吸調整好,踏出第一步。

其實「恐懼」後面的「死亡」是存在的,非常具體,生死是人生最大而且可能是唯一課題。我覺得,就像生命遇到疾病,很像我自己在面對到北極,艙門打開,就是必須起身往前進,這個沒什麼好說的。

陳:死亡,是這麼現實,我曾經有兩個癌症,最近我去奇美柳營分院和病友分享,其實恐懼就已經讓你病得更重了。

人的死亡率本來就百分之百,只是我們不知道是哪一刻會臨到而已,好像都沒有預備而已。其實早一點知道,反而會讓我們把一些重要的次序,再一次調整。

比方說,內心的衝突、你的人際關係還沒處理好的、未竟之志,或是想達成的心願,都可以去整理好,我覺得這樣想比較健康。如果病好了更好,如果沒有好,那也已經預備好了,死不足以懼。

 

【本文未完。更多精彩內容請見《30雜誌》4月號(80期)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acksta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